原始问题:
纪念抗战胜利,高职学生如何从历史中学习并增强民族自信
铭记烽火岁月,汲取奋进力量——高职学生从抗战历史中增强民族自信的实践路径
摘要
抗日战争作为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转折点,其蕴含的精神财富与历史经验对当代高职学生的价值观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本文基于历史认知理论与职业教育特点,系统探讨高职院校如何引导青年学子通过深度学习抗战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进而构建新时代的民族自信心与历史责任感。研究表明,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专业技能培养,能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技能报国”的职业理想与家国情怀的统一。
一、认知重构:建立历史纵深感与民族认同感
(一)多维学习体系构建
沉浸式课堂体验
- 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还原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经典战役场景,运用VR技术重现八路军太行山根据地生存环境,使学生直观感受先辈在极端困难条件下的抗争精神。例如,通过穿戴式设备体验战士负重行军时的体力消耗,数据化呈现粮草匮乏对战斗力的影响。
- 开发“口述史采集”实践项目,组织学生走访抗战老兵,整理口述资料并制作数字档案库。如某校机电专业学生为老兵修复老式机械钟表的过程,既锻炼了精密仪器维修技能,又完成了跨代际的精神对话。
- 比较史学视角拓展
对比中日两国战时动员机制差异:中国依托松散农业社会实现全民总动员,日本则依赖工业化的军事机器。这种非对称对抗下的最终胜利,恰恰印证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创造力。可引导学生绘制“敌后根据地经济自给图谱”,分析纺车改良、地雷发明等民间智慧如何突破封锁困境。
(二)符号解码与意义生产
解析抗战文化符号系统的深层结构:
符号载体 | 显性意义 | 隐性价值 | 教育转化点 |
---|---|---|---|
军功章 | 荣誉象征 | 集体主义高于个人英雄主义 | 团队协作能力培养 |
地道战遗址 | 防御工事 | 因地制宜的创新思维 | 工匠精神启蒙 |
《黄河大合唱》 | 艺术表达 | 民族情感共鸣机制 | 审美教育与爱国情怀融合 |
通过符号学分析框架,帮助学生超越表层记忆,把握历史事件的结构性逻辑。
二、实践转化:职业技能与爱国情怀的双向赋能
(一)专业教育中的红色基因植入
课程思政融合创新
- 汽车维修专业开设“战时车辆抢修术”专题模块,讲解八路军如何用简易工具修复苏制坦克;护理专业结合战地救护史,训练野外紧急止血包扎技术。这种“历史场景+专业技能”的教学设计,使抽象的政治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规范。
-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组织测绘晋察冀边区旧貌,运用BIM技术重建被毁古建三维模型,在实践中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战争意义。
- 产教融合项目实践
校企合作开发“新四军兵工厂”主题研学基地:机械加工车间复刻土法炼钢工艺,电子实训室仿制自制电台设备。学生在完成订单式生产任务时,同步掌握现代制造技术与传统工艺改良方法,实现“做中学、学中悟”。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国防启示
借鉴游击战“灵活机动”战术思想,培育学生的市场敏锐度与风险应对能力:
- 案例教学:分析八路军被服厂如何在频繁转移中保持生产力,引申出供应链管理的弹性策略;研究琼崖纵队坚持孤岛作战的经验,讨论初创企业在资源匮乏环境下的生存之道。
- 创业沙盘模拟:设置“敌占区经济封锁”情境压力测试,要求团队运用有限资源完成指定目标,锻炼危机决策能力。
三、价值升华:构建个体叙事与国家记忆的联结
(一)代际对话中的身份建构
实施“家族抗战记忆寻踪”计划:
- 指导学生绘制家谱中的参军支前线索图,运用口述史方法整理祖辈故事;
- 开展“我家的传家宝”展览活动,解读老物件背后的历史密码(如缴获的日军指挥刀、根据地流通券等);
- 通过基因组检测技术追溯家族迁徙轨迹,可视化呈现个人生命历程与民族命运的交织关系。
这种微观史研究使学生认识到,自身既是历史的继承者,更是未来的开创者。
(二)仪式教育的具身化传播
创新纪念活动形式:
- 沉浸式戏剧工作坊:编排《赵一曼家书》等情景剧,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革命者的抉择时刻;
- 数字纪念馆共建:利用游戏引擎开发虚拟献花平台,用户手势交互即可触发历史事件解说动画;
- 技能比武大赛:设置“精准狙击”(数控加工精度挑战)、“情报破译”(电子密码解析竞赛)等特色项目,将军事素养转化为职业竞争力。
结论与展望
高职教育应立足类型定位,构建“历史认知—技能习得—价值内化”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通过将抗战历史的宏大叙事拆解为可操作的教学单元,使民族自信不再是空洞口号,而是体现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中。未来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辅助的历史场景重建、跨校联合开展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等新模式,让红色基因在产教融合中焕发新生机。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政〔2020〕1号).
[3] 王奇生.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4] 黄炎培. 职业教育该向何处去[J]. 教育评论, 1934(5):1-8.
Prev:如何帮助初中生走出“熬夜怪圈”?实用方法来了!